简体中文

    互联网内容时代,季播综艺还可以进一步解开“枷锁”

    2019-07-10

    如今我们在谈论“综艺”时,基本上都指的是“季播综艺”。电视台的主要综艺内容编排基本都是以季度为单位进行,三个月十二个星期,便有了季播综艺12期的固定期数。而受限于电视的线性播出方式,一季节目中每期节目的时长也是整齐划一。但到了互联网内容时代,传统电视线性编排的思路被突破,网综在时长、上线时间、期数等方面已经有了不少区别于电视综艺的更加灵活编排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网综的影响力逐渐超过电视综艺的原因之一。但在笔者看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季播综艺的编排方式还有进一步解开“枷锁”的空间。

     

    12期的季播综艺从何而来?

     

    回顾中国综艺的发展和“季播综艺”概念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阶段。1990年代诞生的《正大综艺》《综艺大观》《快乐大本营》等综艺,都是每周播出。进入新世纪,在国外真人秀节目盛行潮流的影响下,国内也开始尝试季播真人秀,如2000年左右由广东卫视借鉴《幸存者》策划的《生存大挑战》。

     

     

    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的成功构成了一个标志性节目。在其影响下,选秀类的季播性节目兴起。与此同时,《变形计》、《挑战麦克风》、《勇往直前》、《中国达人秀》等季播综艺开始涌现。

     

    从2012年开始,《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等海外节目被大规模引进,且都取得了惊人的收视,《中国好声音》第二季收视达4.5%,《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多季收视也都在3%以上。自此季播综艺成为卫视的常态化编排,大众对季播的概念也逐渐明晰。

     

     

    进入爆发期后,季播综艺数量逐年攀升,据CSM媒介研究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季播综艺的数量已超过100档,收视过1%的有21档;2015年季播综艺数量创下了210档的新高,收视过1%的有34档,季播综艺成为卫视的收视利器。

     

    2014年至2016年的爆发期过后,电视季播综艺进入平稳增长阶段,高收视节目开始减少。据CSM媒介研究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季播真人秀共播出203档,首播收视率超过1%的只有16档,收视率超过2%的仅有《奔跑吧》一档。另一方面,互联网综艺从2013年开始快速发展,2017年横空出世的《中国有嘻哈》开启了“超级网综”时代,网综的势头开始盖过电视综艺。

     

    不受线性播出限制,网综编排更加灵活

     

    电视线性播出的方式使其在编排上相对固定,而采用点播方式的互联网平台在内容编排上受限较小,同样是季播综艺,节目的时长、期数、上线的时间节点等都更加灵活。

     

    (一)从“超级网综”到“超长网综”

     

    对于受众而言,最直观的差别感受便是网综和电视综艺时长的不同。电视综艺节目时长通常被限制在1个半小时之内。网综在早期发展阶段,也是参照电视节目的标准制作,大部分网综单期时长保持在70分钟左右。即便是看似体量巨大的《中国有嘻哈》,前中段也保持在一个半小时以内,直到欧阳靖离开的12强淘汰赛,时长才超过100分钟。之后时长不断增长,半决赛和总决赛分别达到了132分钟和144分钟,网综进入以2个小时为基准的阶段。

     

    2018年的《偶像练习生》,把网综时长拉到了新的高度。在“让每个练习生都拥有镜头”的粉丝需求驱使下,《偶练》第四期达到了3个小时26分钟,成为业界和用户热议的话题。此后的偶像养成类节目基本都以此为标准,《创造营2019》的总决赛更达到了4个小时。用户逐渐对“超长网综”习以为常,而会员加长版、各种衍生节目的出现,也在用另一种方式变相延长着网综的时长。

     

     

    (二)从周末黄金档到一周黄金档

     

    除了时长的差别之外,网综上线的时间节点也较台综更加灵活。我国电视台几乎都把重点季播综艺排在五六日三晚的8点黄金档及22点次黄档,承担着收视竞争的重任,周间带的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

     

    而视频网站综艺上线的节点,则以周末20点档为主,周间档20点、12点为辅,因各自战略布局的不同,编排上的差异化也十分明显。主打S级、S+级项目的爱奇艺,专注抢夺周五晚的流量,《青春有你》、《我是唱作人》、《中国新说唱》等都是在周五20点档,《唱作人》和《新说唱》更有三期同步上线,只有少部分节目排在了在周六、周四、周三。

     

     

    腾讯视频,则把《创造营2019》《明日之子》水晶时代这类头部节目在周六20点上线;周一至周四、周日20点,多样化的腰部内容不曾断档。今年上半年产量较少的优酷,把《以团之名》放在周四晚,《这!就是原创》和《这!就是街舞》放在周六晚。而芒果TV的自制综艺几乎都在中午12点上线,集中在周三至周六四天,与其他平台及湖南卫视周末档形成错峰。

     

    (三)12期不再是季播综艺的标配

     

    至于季播综艺12期过长的问题,视频网站也已经开始做出了一些调整,其中腾讯视频已经推出了多档一季只有6、7、8、10期的节目,还推出了“尝鲜季”,如《高能玩家》和《女儿们的男朋友》便是属于腾讯视频“尝鲜季”的内容,分别只有3集和6集。

     

    腾讯视频少于12期的综艺

     

     

    除了直观的期数减少,爱奇艺《我是唱作人》采用上、下半季的划分其实也相当于给综艺“减肥”。上下半季完全不同的嘉宾阵容,按照同样的规则各用5期决出了总决赛选手,直到复活赛和总决赛双方才有交集,就好比两季《歌手》加上双年巅峰会。从观众的反馈来看,也把节目当成了独立的两季观看。上述的这些尝试都是给综艺“松绑”的良好开端。

     

    季播综艺还可以进一步解开“枷锁”

     

    在笔者看来,国内季播综艺还可以进一步解开“枷锁”。国外季播综艺的期数完全由内容决定,4、6期最为常见,短至一期、长至几十期的情况都有出现。对于国内的季播综艺来说,12期不应该成为一个过于固化的标准,缩减节目的期数,从多个层面来看都是好事。

     

    首先能够缓解内容延续性的问题。以国内从2017年开始兴起“慢综艺”为例,不同于强任务、快节奏的户外真人秀,慢综艺着重展现明星日常生活的真实状态,到中后期往往都呈现一定程度的疲软,只能通过不断加入飞行嘉宾、设置流程任务来增加新的看点。

     

     

    当前流行的观察类、情感类节目,同样强调“弱人为干预”。节目通过嘉宾之间激烈的情感纠纷和观念冲突引发话题之后,对观众的长线吸引力依然不够。对于这些节目而言,其实没有必要硬撑到12期,缩减节目期数能够降低创作者填充内容的困难,也能让节目留在最好的状态。

     

    再者综艺节目更加灵活的编排方式可能也有利于节目的广告招商。市场上如今能豪爽地拿出来几千万、上亿赞助综艺的客户数量越来越少,今年很多综艺节目的招商都陷入了困难。但如果综艺的供应方式更加多元化,例如通过压缩集数的方式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广告主赞助的门槛,或许也能够帮助部分节目解决招商的问题。另一方面,或许也有助于数量更多、内容更扎实的节目出现,而不用为了凑足集数而注水。

     

    我们可以看到网综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对于电视综艺而言,也到了效仿网综,为综艺的编排方式“松绑”的阶段,需要抛开传统编排造成的思维固化,为综艺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才能在当下内容白热化竞争的环境下赢得更多的生机。

     

    — THE END —

     

    作者 | 刘翠翠

    编辑 | 都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