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TVB《白色强人》的豆瓣8.6分,给国产医疗剧的启示

    2019-07-02

    在“港剧已死”、“江郎才尽”、“江河日下”……的一片负评声中,TVB6月10日播出的《白色强人》让观众再度领略到港剧的风采。虽然剧名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但《白色强人》确实是一部质量硬核能打惊喜之作:不仅延续了TVB行业剧的特长,更是跳脱窠臼,在单纯的职业叙事之余,加入了香港医疗改革的主线,深刻地探讨了医疗改革和人性等话题,使得剧集的主题耐人寻味。

     

     

    “《白色强人》可以教大陆剧如何做人了!”这是一条让人扎心且热度较高的短剧评,我们反观大陆医疗剧,九成以上大陆医疗剧都逃不过高开低走、难以出头的宿命,以下是近年来知名大陆医疗剧的豆瓣评分。

      

     

    显然观众对大部分的大陆医疗剧并不买账,近几年的大陆医疗剧豆瓣能上7分的寥寥无几。对于在及格线上徘徊的大陆医疗剧来说,《白色强人》的经验值得借鉴。

     

    《白色强人》对大陆医疗剧制作的三大启示

     

    启示一:“医疗”+“剧”=医疗剧,专业是基本的尊重

     

    专业性是行业剧的根本特征,医疗剧就得体现出医疗行业特色,要深度反映出医疗行业的特征、人物和精神价值,但大陆医疗剧的专业性始终饱受观众诟病。大部分医疗剧缺乏医学背景,许多情节和设定违背医疗常识,错误频出。《青年医生》开播之后因为医学硬伤被观众喷成了筛子。9%的生理盐水、200ml的抽血化验等明显漏洞,即便是非医学专业的观众也觉得匪夷所思。就连江湖人称“正午出品,必属精品”的正午阳光推出的《外科风云》,也是漏洞百出:胸外科专家戴手套和穿手术衣都违反手术室无菌原则,外科大夫穿着高跟鞋办公……这样常识性的错误在大陆医疗剧中并不少见,不免让观众们分分钟产生看到的是一部假医疗剧的错觉。

     

     

    在专业性上,《白色巨人》完全可以充当内地医疗剧的“老师”。全剧大大小小的手术超过100场,整个剧集共25集,平均算下来每集至少4台手术,成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多手术场面的医疗剧。为了保证准确性,剧组做了大量功课。导演和编剧在创作前咨询了很多香港医疗界的专业人士,避免医学常识上的错误和疏忽。剧集拍摄过程中动用了很多真实的医疗设备,剧中的一场开颅手术,剧组特地从德国运来了一台价值几百万港币的仪器,连医生们看到都直呼厉害。演员们在拍摄之前也要提前半个月去医院接受培训,跟着医生学习基本的医学技能。拍摄过程中每一场手术场景都有在职的专业医护人员在旁指导,演员每一刀、每个动作、每句对白都会问现场的指导医生。历经四个月的辛苦拍摄,《白色强人》最终做到了剧中医生在抢救病人时程序正确,使用的医疗词汇没有错处,将一场场开颅、肾脏移植等专业手术场景,采用纪录片式纪实镜头展现在观众面前,凸显出专业性。

     

     

    启示二:关注现实淡化言情,聚焦医疗体制改革问题

     

    医疗剧应该遵循“双P”叙事模式标准——pro-fessional(专业化)&personal(人性化),专业性满足观众对医疗行业的好奇心,人性化则要求从道德、人性的角度反思医疗。大陆医疗剧离这个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大部分的大陆医疗剧将“医疗”作为幌子,内核仍然是陈词滥调的都市言情套路。医院里最忙的急诊科医生还有时间在手术室拉拉小手,每天随时都有时间去约会吃饭,医疗剧最终沦为“医生们的爱情故事。”在呈现医疗现实问题上,大陆医疗剧大部分都是点到为止。《心术》号称是首部反映中国医患矛盾的医疗剧,虽然呈现了现实生活中种种真实的医患矛盾,但是最终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方式最终达到和解,并没有击中医患关系真正的痛点,进行有意义的追问。

     

     

    《白色强人》在叙事上达到了“双P”叙事标准,摒弃了TVB其擅长且拍摄容易、仅供娱乐消遣的“师奶”元素:家长里短、豪门斗争、狗血爱情等,转而观照现实,在与市民相关的社会问题中寻找题材,反映更为深刻医疗体制改革、医患矛盾等社会现象。在剧中,香港正在酝酿着医疗改革,公立医院的龙头“明成北”自然成为改革的第一试点。医疗制度改革下,医院也分帮结派,进行权力斗争。院长吕仲学反对公立医院私有化,副院长兼脑神经外科主管医生杨逸滔坚决支持医改,心胸肺外科主管医生唐明秉持着人命高于一切的理念救死扶伤,却被院长拉近了抵抗医改的权力漩涡……医改之下各个派系政见不和,无论是支持医改或者是反对医改,都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碰撞。观众在观剧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站队支持一方观点,由人及己,透过剧情反思现实生活中的医疗制度问题。《白色强人》通过一桩桩真实医疗案件,真实地呈现当前香港医疗亟待改革的现状,揭露医疗体制里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成为了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启示三:反传统的尝试,人物去神化

     

    在大陆医疗剧中,医生普遍都是“高大全”的人物。《心术》中的刘晨曦,《外科风云》中的庄恕,《急诊科医生》中的何建一等,都是医术高超、坚守医德、不参与舞权弄政、为了救治病人不顾一切的完美人物,即使他们有过动摇,也只是一瞬间。医疗剧是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人物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然而现实中,每个人都有弱点都有欲望,绝对理想化的医生是不存在的。而且对于观众来说,过于理想化的人物也太不真实,难以产生共鸣。

     

     

    《白色强人》一反传统人物刻画,在人物设置上去神化。没有大开金手指力挽狂澜的人物,没有“非黑即白”的角色。杨逸滔打压不同阵营的同事,面对病人开出七位数的手术费用,为了威胁议员支持自己医改方案,放出要随便找个医生给他老婆做手术的话语,但是进手术室的最后一刻,他还是亲自上阵坚守“医者仁心”的底线;吕仲学自私专横,强烈反对医改的背后,也是为怕医院成为集团后,盈利的追求导致医疗费用增加,使得更多人看不起病,为了反对医改,他甚至隐瞒自己得了癌症;唐明一心在行医救人,不关心医改,但多次违反医疗法规,面临被吊销执照的危险;已经身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医生,面对疑难杂症,苏怡也会坦诚地说一句“我没有把握”,面对病患,在所有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都用完的时候,医生能做的也只剩为病人祷告……这些不完美但鲜活的人设,让观众意识到医生也不是救世主,他们能做的只是在力所能及的状态下“尽人事”,医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也让观众更能理解医生这一职业,最终达到减少医患矛盾的效果。

     

     

    结语

     

    国产医疗剧走过了快二十个年头,高质量的作品泛善可陈。医疗剧对于专业性的高度要求,使得此类剧集创作难度远高于其他类型剧集。纵然困境难以避免,我们依然应该从过去的医疗剧中汲取经验,向《白色强人》等优秀医疗剧集取经,以高标准高要求做出真正的佳作。首先,身为反映医疗行业的剧集,主创团队应当深入到行业内部中去深入调研,多采纳相关专业人士的建议,做到对行业了如指掌。其次,医疗剧未必一定要有感情线,或者不要把感情线作为主线,剧集创作应当观照现实医疗行业,用行业角度去诠释专业职业场景,展现行业职业精神,折射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实现医疗剧更为深层次的社会功能。

     

    — THE END —

     

    作者 | 杨倪

    编辑 | 都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