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审查”不应该成为创作者回避现实的借口

    2019-06-16

    从2017年的《人民的名义》到2018年的《大江大河》《归去来》再到今年的《都挺好》《破冰行动》,随着政策大环境和用户审美的影响,近几年来现实主义剧作获得大众青睐,也成为了一种创作新风向。根据《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现实题材电视剧占比已经达到63.16%。可见,现实主义剧作如今已经成为国产剧的主力军。

     

    在本届上海电视节上,现实主义剧作就成为电视市场多个影视公司洽谈片单中的重头戏,未来将有包括聚焦扶贫攻坚的《国家情怀》、关注乒乓球运动员训练和生活日常的《夺金》、以真实案例“猎狐行动”为蓝本的《猎狐》等一大批新剧与观众见面。此外,对于现实主义剧作的创作也成为多个论坛在场嘉宾讨论的重要议题。影视产业观察专门派出记者亲身参与,为大家带来来自平台、制作公司、导演、编剧对现实主义剧作的真知灼见。

     

     

    整个市场亟需理清概念再做事

     

    在政策调控、市场同质化严重的多重作用下,原来大火的古装剧、玄幻剧和经典翻拍剧频频失利,而现实主义剧作成为平台、大众眼中的“香饽饽”。在本次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10部入围剧集中,有8部均为现实主义剧作。但与此同时,行业内也催生出一些披着“现实”外衣却讲述脱离于普通大众生活的伪现实主义剧作来浑水摸鱼。针对这一市场乱象,本次上视节上,来自行业中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如今,虽然说现实主义剧作极受追捧,但很多人都会对其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只有又红又正、从宏观层面来歌颂主旋律的内容才能叫“现实主义剧作”。然而,从本次入围白玉兰奖提名的电视剧作品来看,《创业时代》《都挺好》《大江大河》《正阳门下小女人》《最美的青春》《归去来》《那座城这家人》这几部作品涵盖职场、家庭等不同元素,既贴近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也从不同视角彰显了现实主义剧作的多样性。“过去我们对主旋律的定义有些偏颇,其实,用温暖的笔触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作品才是当下的主旋律表达”,作为本次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电视剧单元评委会主席的导演高希希解释道。

     

    导演高希希

     

    另外,目前业内普遍对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的概念也未厘清。从目前的很多媒体报道来看,“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题材”经常处于混用的状态。但其实,两者完全是不同的概念。现实题材,是从剧集类型出发对内容进行分类,反映当下人们生活的作品都可以归在该题材下。而现实主义,则是一种创作的方法论,通过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实表达来传递时代精神。在白玉兰论坛上,曾打造出《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小女人》《芝麻胡同》等优秀现实主义作品的导演刘家成就分享了自己对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的认知。“现实题材未必一定是现实主义,我之前拍过的剧很多都并不是发生在当下。我认为只要是能关照现实,尊重生活的逻辑,对现代生活有引领、有启发的剧作都是现实主义。”

     

    《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小女人》导演刘家成

     

    电视节期间,慈文传媒首席内容官马中骏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是所有的现实主义题材,都能叫现实主义创作。”他还透露,如今随着现实主义剧作的流行,目前大家都在搜寻现实主义作品,版权费也水涨船高。确实,据业内人士表示,一部现实主义IP的价格已经可以高达8位数,甚至合作意向一周之内就能确定,这在以往可是不敢想的事情。但他还提到,既能够打动观众,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已经不太好找了。“真正优秀的作品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稀缺资源大家自然要抢。”

     

    慈文传媒首席内容官马中骏

     

    用真实与观众对话

     

    虽然说,如今整个剧集市场涌现出一批如《都挺好》《破冰行动》《因法之名》等多部收视与口碑双丰收的优秀现实主义剧作。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打着“现实主义”旗号,结果讲述一个背离普通大众生活故事的作品也不在少数,比如人为地制造一个毫无瑕疵、悬浮于人性的当代楷模,或者讲述一个柔光滤镜下的生活,职场上三言两语搞定一个几个亿的项目,满眼都是名车、五星级酒店等高端消费符号。在本次白玉兰论坛上,正午阳光总裁侯鸿亮就指出,中国电视剧发展多年,但要说以“真实”为标准,目前还不合格。“国外电视剧总能把一些假的东西讲的像真的,我们的电视剧总是把一些真的东西讲的像假的。”

     

    正午阳光总裁侯鸿亮

     

    “大多数现实剧里的人物,观众为什么觉得假,就是因为依然陷在过去的套路中。正面人物就是绝对的高大全,正反对立,黑白分明。”《红高粱》《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表示。纵观这些获得高口碑的优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没有绝对的正向和反向人物,比如《因法之名》中拿法律当门赚钱生意的律师陈硕,却也是个讲究斗争策略、务实求真的人,而警察葛大杰虽然爱岗敬业,但也刚愎自用带有江湖气质,最后导致冤案的发生。这种多维度的刻画方式,才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获得大众的认可。但她也提到,很多编剧在现实主义剧作的创作过程中确实不可避免会走入这种怪圈,“尤其是剧中的主角,他们身上承载了太多东西,包括价值观的表达,创作者会无形中给自己设限。而次要角色就会放得开一些,会看到他的种种缺点和遇到的各种困境。”

     

    《红高粱》《因法之名》编剧赵冬苓

     

    电视剧大师班上,王劲松也从演员的角度出发,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主义剧作的创作理解。“演员创作的真实不能脱离生活本身,因此创作必须要以生活阅历的积累为基础。”他认为,演员要有主动性,要在真正进入现场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或查阅资料、或实地走访,以确保角色塑造的真实性。“一切跟演员的生活环境,道具、每一件衣服都是你必须要关心的。比如唐代出现了汉代的陶俑,宋代出现了清代的青花瓶,这都是不合理的。”

     

    演员王劲松

     

    创作者要坚持自己的艺术审美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创作者很难再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会在故事的创作过程中接受来自政府、平台、大众、投资方等多方的意见,但这必然对包括导演、编剧在内的创作者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现实主义剧作来说。对此,几位资深导演、编剧、影视公司高管在白玉兰论坛“时代的脉搏·现实的镜像——电视剧创作谈”上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现实主义剧作由于内容的特殊性,所以在面对审查时相较于其他题材确实多了一份不确定性。因此,很多创作者将审查趋严为理由,用力过猛、一味歌功颂德,或者镜头失焦、披着现实题材讲脱离于生活的爱情、职场故事,造成作品空洞乏力,难以获得大众认可。

     

    但在《破冰行动》导演傅东育看来,当下创作环境并未有那么不好,“不存在什么题材壁垒。”他认为,关键在于创作者的初衷是审美还是审丑,传递真善美价值观的作品必然会获得政府人员的认可。他表示,《破冰行动》获得总局和公安部领导的支持,就是因为“它以现实主义态度展现社会问题,为了明天更美好。”

     

    《破冰行动》导演傅东育

     

    编剧赵冬苓也表示,“审查不应该成为创作者回避现实的借口。”她提到《因法之名》这个展现平反冤假错案的故事为何能够过审?就是因为这部剧在创作中并非是一味的批判,而是以客观历史的眼光,体现法制建设在进步中受过的挫折,这表达的其实是一种积极的创作心态。

     

    除了政策的监督之外,现实主义剧作也和其它剧集一样,会受到来自平台、资方的各种意见,甚至可能会出现因为无法达到他们所谓的效果而使剧本“胎死腹中”的局面。但在导演刘家成看来,“过度的自谦,就是不自信,艺术创作者一定要坚守我们的创作。”确实,在一个故事从无到有的过程中,除了导演和编剧等极少数核心成员之外,很大程度上不会再有其他人。可以几个月闭门不出,一心只打磨剧本的故事线、人物关系这些细枝末节。“我所有取得成功的作品,没有一部作品是拿给所有人看的,核心的创作人员来揣摩就够了。一旦来自各方的声音汇聚在一起,作品难免会不纯正,要表达的核心也就变味儿了。”

     

    对此,正午阳光总裁鸿亮也表示认同。他认为,创作者拥有更加专业的水准,因此其他人应该尽可能地理解导演、理解编剧,才能让故事更加精彩。他提到,原本他认为《都挺好》的故事其实应该再收很多,“但是导演当时坚持说对这个小说感同身受,也是因为他的坚持,让苏大强这个人物刻画得更深入人心。”

     

     

    如今,现实主义剧作已经不单单是受到国内大众的青睐,对于国外市场来说也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优酷剧集中心总经理谢颖就在“坚持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论坛上提到,“之前我们发到国外平台Netflix最成功的是《白夜追凶》,但是今年上半年发的10部剧几乎全是现实作品,《乡村爱情》《幕后之王》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年,适逢建国70周年,随着一大批现实主义剧作的涌现,衷心期望能够有更多以老百姓生活为核心内容、展现中国真实形象的优秀作品出现。

     

    ——THE END ——

     

    作者|胡钰鑫

    编辑|胡钰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