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 揭秘电影保险

    2017-04-12

    2015年04月03日  北京商报 卢扬

          从今年初全球最大的电影完片担保企业美国电影金融公司正式进入国内市场,到近期中国平安6.8亿元牵手华谊兄弟,国产电影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风险控制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但奇怪的是,电影保险尽管在近两年尤其受到业内外的高度关注,却为何始终难逃“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

    片方

    制片成本有限无力投保

          “如果能为电影上份保险,自然是好事。但如今国内电影市场竞争这么激烈,片方能拿到的资金又十分有限,甚至导演自己卖房子、卖车拍电影都是常有的事,有投保的钱宁愿去砸后期、砸宣传。”制片人刘亮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和刘亮有着同样的想法的制片方不在少数。说到电影保险人人叫好,但真要投保却鲜有人为之。然而,在电影工业发展成熟的好莱坞,情况却大为不同。

          “好莱坞最有权势的当属电影保险公司,以至于不受保险公司待见的明星是没有前途的。”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表示,从天气造成的延误到片场可能发生的事故,到电影底片、拍摄设备几乎全在电影保险公司的承保范围之内,在美国完片担保需要收取总投资2.5%-4%的比例,一旦电影没有按时完成,那么保险公司就需要承担过大的风险,在其他监督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很难有保险公司愿意开展这项业务。

          在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公共事业部总监刘建峰看来,尽管近两年来国内的电影市场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投资焦点,但实际上中小成本影片仍占据着很大的市场份额,“对于那些投资成本较低的电影出品方来说,为一部投资成本在1000万元左右的电影,花费150万元作为保险资金是很难实现的”。

    保险公司

    财务难透明不敢承保

          对于大多数片方而言,虽然十分看好电影保险这项产品本身,但说到其市场发展空间却均持保守态度。那么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电影保险未来的发展又如何呢?

         “随着近两年国产电影市场热度的不断增高,我们其实也在研究好莱坞电影保险的发展,但从根本上说,由于两个市场的制片制度不一样,因此电影保险推广的难易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别。”某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刘先生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道,首先十分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导演中心制”多年以来已经根深蒂固,凡事导演一人说了算使得很多情况下财务难以透明化,“财务不透明,无论对投资者来说,还是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无疑都加重风险”。

    除此之外,电影保险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保险,它对于从业者的要求往往更高。据彭侃介绍,电影保险公司严密的“防风险”体系并非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而是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实践积累。在好莱坞,一家电影保险公司主要由核保师、理赔人和防损代表这三类人群构成。

         “电影保险公司会预先对剧本中的每一个镜头进行分析,看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一旦拍摄开始,就会派出目光锐利的防损代表去拍摄现场确保拍摄是以安全的方式进行。如果发现某个镜头可能对主演造成威胁,防损代表会阻止主演参与演出。”彭侃举例道。

         “如果是人寿、车险等类型保险的业务员,只需要对保险条款进行熟悉、了解,并定时参加培训,就可以向客户推荐。然而电影保险却要求从业者既是一个合格的保险业务员,也需要是电影行业的专家”。刘先生补充道。

    业内声音

    建立本土化投保体系是关键

            对于一部电影的担保金额需要根据哪些方面考量?具体的投保金额是多少?这些问题目前在国内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在从业者看来,这也恰恰是电影保险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刘建峰表示,电影保险若想得到实际的推广与发展,就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电影保险鉴定体系。

         “现在国内电影产业的相关保险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人身安全方面,而在好莱坞已经建立了完片担保体系。”彭侃建议,电影的完片担保需要一系列相关制度的配合,提供健全的保险机制,而且还需要电影项目专业的监管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文创研究院执行院长肖永亮认为,未来电影保险会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逐渐专业化,而在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也需要培养更多的关于电影保险业务的专业人才,并制定严格的规范,才能使电影保险业务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