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文化类节目怎么做?这些日本综艺或许可以提供参考!

    2017-04-10

    文 | 肖冥思

    最近,文化类节目可谓是异军突起,火爆荧屏。不论是引发全民背诗热潮的《中国诗词大会》,用“信件”带给人全新感动的《见字如面》,还是既讲人生故事又读经典名篇的《朗读者》,都以“清流”之势赢得了一片叫好之声。这让人不禁想问,文化类节目的春天真的要来了吗?针对这一问题,《朗读者》的节目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在首播当晚的采访中直接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她表示“这只能是一个风向标”。董卿的观点和《中国诗词大会》导演组的论调不谋而合,他们也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流行,只能说是一个开启的信号。


    的确,文化类节目的制作面临着众多的难题需要去攻克,例如怎样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阳春白雪”的文化;如何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这些都是文化类节目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虽然文化类节目最近才在国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掀起一阵热潮,但在与中国文化同根同源的日本,文化类节目却一直是电视银幕上长盛不衰的类型,那么日本在文化类节目上都玩出了哪些新鲜花样呢?

     

    创意的舞美和道具设计——虽是“旧瓶”但有“新酒”

    说起文化类节目,第一个会涉及到的经典形式便是益智答题类,但这种模式相当老套,和现代综艺节目的大环境也不相符,再加上“枯燥”的文化内容,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想要答题类节目变得好玩,不可避免的需要增加让其可以发光的形式,例如创意的舞美道具和答题规则,日本富士电视台2003年推出的《艺人超常识知识竞赛》就是典型的代表。

     

    这档综合了谈话、游戏和益智问答的节目每期邀请10名艺人嘉宾,分成2组进行问答比拼。问题内容从生活常识到超难文字注音,范围极广。节目一共分为多个答题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标志性的道具和舞美。

     

    每支代表队要坐在一台类似敞篷飞车的机器里,面向大屏幕进行答题,机器会模拟飞行的上升、下降等动作。在机器运动的同时,嘉宾眼前出现的画面也穿梭在各个景点、街道等场景,这些场景中会不时出现需要作答的题目,选手们要在规定时间内为出现的汉字标上假名(类似中国的拼音)。每答对一题屏幕上就会有烟雾出现,表明开启了新的旅程;答错的话机器周边会喷出干冰作为惩罚。

     

    图片说明:虚拟飞车(背影是福士苍汰哟)

     

    再比如进行英语能力测试的英文电梯。 五个人站在一个类似电梯的装置中,说出大屏幕中出现的日语对应的英文是什么,答对一题升一楼,每题10分。

     

    图片说明:英文电梯(木村大神那张又帅气又臭的脸)

     

    《艺人超常识知识竞赛》将传统的问答节目中加入新型的科技感包装,使得节目更加的具有可看性和娱乐性。

     

    娱乐化的表现形式——让文化“高而不冷”

     

    图片说明:仔细鉴别的明星嘉宾

    古典音乐、美术鉴赏等文化形式虽然有内涵和积淀,但难免有种“曲高和寡”,高高在上的感觉。想要将这类“高雅”文化变得通俗易懂而又接地气,就需要加入更具娱乐化的表现形式,2014年富士电视台推出的《当代艺术VS信手涂鸦》就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将艺术鉴赏搬上了电视荧幕。

     

    图片说明:“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嘉宾

    《当代艺术VS信手涂鸦》每期节目的嘉宾都是明星,他们将在演播室现场鉴别两幅艺术作品,辨别哪个是价值数万美元、出自名家之手的当代艺术品,哪个是节目组导演在几分钟之内的信手涂鸦、一通乱搭之作。嘉宾们不仅需要作出选择,还要给出他们的理由。明星们在进行解释时,会给出不同的反应。有人明显的不懂装懂,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有人则一通乱说,给出让人啼笑皆非的解释,有人甚至“事后诸葛”在公布答案后自圆其说…这都为节目带来极大的娱乐性和喜剧感,让一档“高高在上”的节目变得“雅俗共赏”。答案揭晓后,节目还将进行相关绘画或艺术品的鉴赏知识讲解,以及再现导演助理如何创作他们涂鸦作品的过程。

     

    脑洞大开型——抽象艺术别样展现

    另一档将“阳春白雪”的艺术作品玩出非一般火花的节目是富士电视台2012年推出的《艺术小子》。这档节目极其符合日本人脑洞大开的风格,以谐趣方式向观众介绍艺术作品,让正经严肃的艺术品“6”到起飞。节目的内容包括让女演员们假装与自画像名画中的“主人公”进行联谊的艺术约会。

     

    图片说明:节目中的“艺术约会”

    由明星们模仿名画(例如《最后的晚餐》,《亚维农的少女》)中的姿态,并以搞怪的方式演唱围绕画作谱写的介绍歌曲的艺术模仿。

     

    图片说明:节目中的演员们模仿《最后的晚餐》中人物的姿态扮演角色,并进行演唱。

    安排来自不同时代和国家的雕塑作品进行相亲,由画外音代替它们交谈的雕塑相亲等。

     

    图片说明:节目中的“雕塑相亲”环节

     

    此外,《艺术小子》还设置了演播室环节,由主持人担任老师与两名明星学员进行互动教学。这种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将艺术作品的诞生背景、风格特点等有机地融入到节目中,更易于观众接受,也更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加入创新因子——让文化突破时空局限

    目前市场上的文化类节目,不论是问答还是朗读大多都在演播室内进行。然而突破演播室的限制,将文化类节目的触角伸至室外,也不失为一种创新的方向。像日本国营NHK频道2009年推出的《时空穿梭猎人》就玩起了“穿越”的概念,以独特的手法讲述了在过去生活的普通人的百态。

     

    图片说明:主人公的高科技装备

    在该节目中,主人公的角色设定为时间穿越公司的一名时间旅行记者,他需要带上特制的眼镜,手表等高科技产品,以曲翘速度穿越时空,前往调查地,记录当地普通人的生活,例如理发师、旗使者、争议仲裁员等。为了探寻表面看不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时间旅行记者还将对调查对象进行简单的采访,甚至和位于公司总部的助手进行时空连线,通过大屏幕讲解相关知识,加深观众们对历史的理解。

     

    图片说明:采访当地船夫的时间旅行者

     

    这档再现日本社会历史的户外真人秀节目,通过精细的史实调查,真实还原当时的社会面貌,近距离接触永远都不会出现在教科书中、但却是历史不可或缺一部分的普通人,从他们的视角来讲述历史。观众们不仅可以跟着时间穿梭猎人一起追寻历史的脚步,还能找到另一种看待历史的视角。

     

    挖掘地域魅力,引起情感共鸣——让文化“和而不同”

    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复杂的文化实体,文化的地域性差异非常大。不论是饮食、风俗习惯、还是人的个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些都是可以被深度挖掘并呈现在电视荧幕上的素材。2011年日本TBS电视台就以“发现日本,展现日本魅力”为理念,制作了一档展现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不同文化的纪实类节目。

     

    注释:演播室展示

     

    该节目邀请日本著名的搞笑事务所——吉本的艺人们担当导演与摄像,前往47个都道府县,记录当地鲜为人知的美景与特色,最终形成视频资料并在演播室中做总结性播放和报道,充分展现当地的魅力。节目后期发展为邀请不同的明星或者著名企业的社长作为自己家乡的向导和宣传大使,重返故乡,并带领另一名艺人同游。此外,节目还涉及大量的日本风俗,不同人群等各类知识,是一档专注于发现日本本国的节目。通过这些介绍,观众们发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日本的形象,发掘出了很多因不出名而被人忽视的美景和特色。

     

    不论是演播室内的答题,户外的历史探索;还是接地气的文化挖掘,高高在上的艺术鉴赏,这些包含文化元素的节目都被日本人创意出了不一般的效果。未来中国如何将文化类节目做的既有教化意义,又能实现内容创新、雅俗共赏,这些节目或许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