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忘掉假惺惺的“真人秀”吧!社会实验类节目才是未来大势

    2017-02-13

      陈彦妤 任家音

    在当今国际节目模式市场,社会实验类节目正以一股强大的势力席卷全球。许多模式公司和制作公司都将目光聚集到这一领域,陆续推出了多档社会实验类的热门节目。你会和陌生人一见定终身吗?敢不敢全裸参加约会?或者一身清白却作为志愿者体验监狱生活?这些都是目前国际流行的节目创意,它们都真实的展现了人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反应。

    当一些电视制作人还在用老方法推出明星、美食、生存挑战等一些列真人秀时,这一波社会实验节目已经成功占领了全球潮流。在许多国际行业专家看来,社会实验类节目能够走红,最大的原因就是呈现出了更加真实的内容。

    (《一见定终身》)

    社会实验节目的真实性

    过去几年真人秀大行其道,但是观众渐渐厌倦了这些编剧痕迹明显、明星惺惺作态的真人秀节目,他们迫切地希望在节目中看到真实性,而社会实验类节目正好满足了这一点。

    Banijay Group的国际模式研发咨询副总裁Grant Rose和Electus娱乐的国际发行总裁John Pollak都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这个观点。在他们看来,这一阶段社会实验类节目的爆发,其实是由于前一阶段过量生产虚构色彩的真人秀,而出现反弹的一种返虚构潮流。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真人秀通常经过高度编剧,而不是遵循纪实手法的产物。观众不断看到这种节目大量出现,发现这些节目都不真实,于是变得厌倦。这种状态到达一定程度,观众的观赏偏好开始走向反面,转而喜欢那些真实的、自然的节目。社会实验的潮流就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到底社会实验类节目的定义是什么呢?“纪实性肥皂剧(Docusoap)”这个词可以直观简洁的概括出社会实验类节目的内涵。简单来说,这类节目的核心焦点的是人在某个具体情景中的行动。因此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可以在节目参与者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反观自己处于同样的情景会有什么反应。

    按照这个概念,社会实验节目本质上与原本的真人秀并无差别。所以FrementleMedia的总监Rob Clark说:“‘社会实验’只是用了一个新词来形容某些真人秀的形态,差别只是社会实验类节目编排感更少,更注重观察。”

    (《入狱60天》)

    社会实验节目如何突出重围

    众所皆知,社会实验类节目一直以来都存在,但并非国际节目模式的主流类型,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向来都被那些“真人秀”娱乐节目牢牢占据。社会实验节目如今能够流行,可谓十分不易,但近两年确实有许多社会实验节目做到了声名大噪。

    曾参与打造《乌托邦》和《“暗”中约会》的Talpa国际制作总监Etienne de Jong分享了他的观点和经验:“社会实验这个类型是真人秀、纪录片、肥皂剧三种元素的叠加,这需要极度重视节目模式的基础创意阶段的工作,例如给15个人一块平地、几只鸡、几头牛,看看他们能否创造出新世界?或者人们在黑暗中约会,彼此看不到脸是否可能相爱?这些节目模式的出发点其实就是一个关于‘如果’的大前提,如果什么样我会怎么做”。

    (《“暗”中约会》)

    而推出了《入狱60天》和《交换伴侣》的A+E Networks的模式总监 Hayley Babcock也提到:“社会实验节目的根本做法就是构建一个环境或情景,让真实世界的活动可以在其中自然发生,这样制作者就能展开一系列的观察。节目的话题、思考和自省很少通过刻意编排发生,一旦选角到位,剩下事情就只能顺其自然的展开。相对经过大量编剧的节目,真实发生的故事会更加吸引人,因为无论是节目中的人物,还是造成冲突的利害关系都是真实的,能让观众信服。”

    举例来说,最近一档成功的社会实验节目是美国推出的《一见定终身》,目前已经授权到了25个国家,而这档节目就集合了所有社会实验节目取得成功的必要元素。节目首先有一个简单又有分量的大前提,那就是人们常常问自己:相不相信一见钟情?但你看到这档节目你就会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其次,节目的选角也非常成功,这些人一定程度都与观众有共通点,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也会联系到自己。最后,最重要的一个成功因素是节目主题涉及了“婚恋”这个普遍话题,所有的观众都不同程度地与婚恋问题有关系,所以看节目时会有强烈的代入感。

    从《一见定终身》的成功也可以看出,社会实验与婚恋约会两类模式的融合更容易成功。一方面,观众很容易对节目中的单身男女产生亲近感,加上这类节目的终极目是追求真爱,这是观众天然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类模式通过通过节目组精心设计的结构和环境,让参与者的行为反应可以自然展开,于是也到达了社会实验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节目中,规则设计和环境构建尤为重要。比如《亚当和夏娃》要求单身男女进行裸体约会,这对于节目参与者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环境,但正是由于这种陌生感才能对参与者形成刺激。用John Pollak的话来说:“节目需要一些特别的调味剂,让一切看起来都不离谱,而且尽可能做到真实。这样节目参与者也更容易接受,从而放下戒备,大胆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

    (《亚当和夏娃》)

    社会实验类节目的模式化要点

    尽管社会实验类的节目大部分内容都是实验和观察,但形成一档节目并非架上机器就拍出来那么简单。有些纯粹展现实验过程的节目,观众看过一次就不想再看了,而且一次性的实验过程也很难模式化,难以在其他国家进行复制。如果节目要成为可复制的模式,制作者仍然在节目前期设计上承担关键作用。具体来说,节目模式化过程中的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操作要点:

    1、只做好基础设定

    社会实验类节目要想出彩,必须依靠情感和故事来驱动,而情感和故事都是由人物+环境产生的。所以,制作者首先要确定节目的大前提、基本环境和人设,剩下的就只需要由选定的人物在设定的环境下自行发生。

    FrementleMedia最近推出的一档社会实验节目《滚出我的房子》就在基础设定上取得了成功。节目让100位参与者住进一个房子,争夺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受不了的人会自愿推出,而最后留下来的一个人将赢得大奖。事实上节目组只挑选了适合的选手和用于拍摄的房子,以及制定严酷的游戏规则,但这保证了100个人必须进入节目组设置的环境,并且在这栋房子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滚出我的房子》)

    当节目具备了可靠的大前提,也有了坚实的基础设定之后,制作者还需要注意,不要过分介入。制作者应该像一只轻柔适度的手,做好基础设定,然后冷静旁观,精彩的内容会自然发生。就像大获成功的《一见定终身》,它很少经过人为干预,所以节目中的对话都显得特别真实和自然。

    不过这种“大胆放手”式的做法确实需要胆量,它必须建立在对节目的大前提和基础设定有强大信心的基础上,因为只要做好基础设定,后续的精彩内容就绝对不成问题。

    Banijay的老板对这一点深有感触:“你必须信任你的节目模式和实验设定,如果你有所担忧,开始插手内容,那节目就很可能被搞砸。” 他的底气来源于此前Banijay最成功的两档节目,《4岁儿童的秘密生活》,节目将12个4岁的孩子放在一个房间,告诉他们不能偷吃桌上的巧克力蛋糕,虽然节目组什么也没做,但孩子们的表现完全就是一出喜剧。与此相同,另一档《轻解罗衫》则是让两个陌生男女在一个房间互相脱去衣服,在这样一个设定下,节目确实不需要干预也会自然发生很多吸引人的故事。

    (《4岁儿童的秘密生活》)

    2、合理的选角与时长

    由于在社会实验类节目中,制作者不能左右参与者的言行,节目录制过程也就充满了不可控因素。而一个好的选角意味着制作者们更容易根据参与者的背景以及相互之间的化学反应,来预测故事发展的趋势。因此,能否找到适合节目的角色,让他们来成功地驱动和发展出观众爱看的故事,是影响社会实验类节目成败的重要因素。正如Electus娱乐的John Pollak所言:“你也许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世界,但只有让观众在意其中的人物才能使这个世界发挥作用。”

    选角是节目前期制作中最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之一。事实上,想要将社会实验打造成引人入胜的真人秀的同时保留实验的真实性,节目制作者们必须设定一个较长跨度的实验时间,来检视真实的故事变化。由此,节目制作的时间也就相应的被拉长了。

    给观众提供的故事量应该多还是少?这中间有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在这一点上,经典社会实验节目《乌托邦》给制作者们上了一课。这档荷兰爆款模式,原版曾经以日播的形式,每天播出25分钟,持续了两年半的时间才告终。播出期间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当模式被FOX引进到美国之后,播出方式由原来的日播改成了每周双播,每期一小时。结果导致五到六天的内容被压缩到两个小时内。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当然不能讲好故事。

    而当《乌托邦》到了德国,节目恢复了日播的播出方式,时长却被延长至50分钟,是荷兰原版的两倍。对此,de Jong评论说:“对于观众来说,节目太长了。制作者必须讲出更多的故事和意外状况才能填补时间上的空白。荷兰版本的日播25分钟是该模式最好的范例。”

    (《乌托邦》)

    3、打造沉浸式娱乐

    当观众开始沉浸于社会实验类节目的故事情节当中,对于观众来说,节目就变得像一出肥皂剧了。这是一件会让播出平台乐得合不拢嘴的好事,因为社会实验类节目要比花大价钱请明星演肥皂剧便宜多了。不仅如此,社会实验还会为平台制造话题新闻,让广播公司从中获益。

    Clark对自己的节目很自信:“《滚出我的房子》这档极具颠覆性的节目将激发广播公司的强烈兴趣。”他表示:“它不像FremantleMedia的那些老少咸宜的达人秀,它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节目类型。目标观众是更为年轻的男女青年们,并且能在他们当中引起话题争论,节目名《滚出我的房子》看上去就话题性极强。”

    但同时Clark也承认,节目都不好做。在这档节目的录制过程中,制作者们无法预测结果,他们必须紧跟在事件发展的脚步之后,而不能提前做好打算。但他愿意为这次挑战承担风险。

    即使把握住了社会实验的核心大前提,对故事梗概也有所了解,仍然有很多变量在影响最终的结果。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Electus的Pollak表示,在《轻解罗衫》中,人和人之间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是不可控的。但是制作者可以有意安排约会双方的搭配,人为制造浪漫场景,让两人产生感觉,这样就可以把控情感的发展,并抓住情感迸发的瞬间。这样的感情是真实而强烈的。为此,节目不仅需要一支优秀的拍摄团队,还要有一个强大的后期剪辑团队,这样才能能抓住情感时刻,并围绕其创造出整期节目的故事线,最后呈现出一部让人欲罢不能的“肥皂剧”。

    (《轻解罗衫》)

    4、解决未知变量

    正如上文提到的一样,社会实验类节目要万事俱备,并且对即将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是不可能的。然而精彩的节目内容就诞生于这难以预料的情节发展中。对观众来说,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体验,然而对制作者来说,却是压力山大!制作者必须对节目模式和大前提抱有绝对信心,并且相信,即使事情没有按照预想的轨迹发展,那也是好事,因为这将意外呈现出一档更为有趣的节目。

    节目制作的诸多变量中,其中一个是参与者的情感。因此,如果有心理学、婚介行业以及沟通等领域的专家能在制作过程为节目保驾护航,那会对节目大有脾益。在这一点上,Gamsu以及A+E Network的Babcock意见一致,他们认为专家的参与在社会实验类节目中非常重要,他们就像参与者的安全防护网一样,在可能的情况下,越多越好。特别像是《入狱60天》和《交换伴侣》这样的节目中,前者将参与者与罪犯们关在一起,后者让参与者彼此交换伴侣进行转换疗法。只有当参与者信任制作者和专家,他们才能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并且充分发挥实验的价值。可见,提前针对节目的众多变量预备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交换伴侣》)

    5、提供情感支持

    在社会实验类节目中,制作者实际上在与真实情感和人物关系打交道。你必须抱着极大的尊重,小心翼翼的处理情感和关系。你不能介入太深,因为过度保护就像给故事穿上了好看的糖衣,但也不能过分置身事外,让参与者因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而尝到严重的苦果。在这两者之间,必须小心行事。

    正如Babcock所言:“我们不能造成‘车祸现场’一样的时刻。”所以,合格的心理学家、精神学家和家庭治疗专家就体现出了他们的重要性。他们不仅能在一开始协助选择合适的参与者,还能指导整个流程,使实验富有成效而不是造成损害。

    Babcock还表示,社会实验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面反应社会现状的镜子。她预见将来该类型节目会向私人领域深入。她认为这一切需要感谢社交媒体:“它让人们逐渐习惯于公开私人世界。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之间的‘防火墙’已经不那么明显了。这不仅是社会中发生的种种事件和故事,今后很有可能就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模拟社会》)

    小结

    我们发现,“真人秀不真”已经成为全世界电视节目的通病,反思国内,更为严重。而强调真实的社会实验类节目,的确是当下电视综艺的一股清流。它的创意可能更为大胆,主旨可能更为深刻,但节目本质上依然是真人秀,并且是“更真”的真人秀。节目为观众呈现的还是相似的人在不同情景下的真人真事,只是这些内容在娱乐之余更加引人深思。在目前国内浮躁的娱乐环境下,也许我们更需要关注内心的价值引领,而社会实验类节目正好能帮助我们打开视野,且有望带来下一档兼具收视和口碑的成功节目。
     

    (本文编译自:《What would you do?》刊载于worldsc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