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 解析综艺节目与制作公司的生存之道

    2015-07-06

    2015年5月15日  北京商报 卢扬

          周末打开电视,不是一群兄弟们在奔跑,就是花一样的姐姐们在出游,而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也少不了这些热门综艺节目的身影。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全国观众将会感受到超过200档综艺节目的轮番轰炸,这其中有超过四成的节目模式都来自于韩国。然而,大批综艺节目中能真正实现“名利双收”的却屈指可数,大量的市场炮灰又将何去何从?

    炮灰节目超八成

          “全年超过200档的综艺节目,对于市场来说绝对是难以消化的,这其中至少会有超过八成的综艺节目将成为市场炮灰。”电视节目编导毕小超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而衡量一档综艺节目是否沦为炮灰的标准并非惟有收视率,“最重要的还是广告投放”。据了解,不同于电影是由观众为其买单,综艺节目则由广告主通过选择冠名、特约、植入、硬广这四种方式,从而产生收益。

          乐正传媒营销与咨询总监彭侃介绍:“在这四种方式中,冠名费用往往是最高的,其次是特约、植入、硬广。而一档综艺节目倘若没有广告主冠名,业内则会将其称之为‘裸奔节目’,如果有特约广告、植入广告做支撑还好,倘若没有那么必定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在冠名节目中,如今正在热播的《奔跑吧,兄弟》第二季冠名费用达到2.16亿元,而尚未开播的《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冠名费用更是直逼5亿元。毕小超对此表示,亿元级别的冠名费用仅仅是个例,大量的节目甚至连节目间隙的硬广都很难拿到。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同质化过于严重。以亲子类节目为例,自2013年底《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热播之后,一时间各大卫视纷纷效仿加班赶制同类节目。“然而仅短短一年的时间,能够留在观众视线里,且能够获得较高收视率的亲子类节目无非《爸爸去哪儿》和当下正在热播的《爸爸回来了》。一味地相互效仿,再加上明星阵容、制作班底跟不上,沦为炮灰也自然在情理之中。”毕小超强调。

    制作公司成最大受损方

          说到炮灰节目的最大受损方,外界首先会想到各大卫视和电视台,然而在从业者看来却并非如此,而是节目制作公司。

          某节目制作公司相关负责人王先生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中国好声音》的热播在让外界看到选秀节目希望的同时,也让业内看到了制播分离的好处。正因如此,近些年来无论是作为播出方的卫视,还是专业的节目制作公司都看到了新的商机。

          近两年综艺节目的虚火,让许多节目制作公司的头脑也热了起来,遇见好的节目创意,拉来投资便盲目开拍。据业内人士透露,以国内某节目制作的音乐类综艺节目为例,前期投资高达七八千万元,在卫视播出后尽管勉强拿到了广告费用,但远不足以支撑高昂的制作费用。

          “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节目制作公司之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倒逼着我们不光要负责节目制作,还需要拉广告、做推广,一旦最终播出效果不佳,没有达到此前签订的收视预期,那么制作投入的钱全都得打进去不说,不赔钱就算好的了。而在此过程中,有的卫视只是在扮演播出平台的角色,节目制作公司就是在买时段。”王先生无奈地表示,尽管相较于电影,综艺节目商业风险的可空性更高,但同样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游戏”。

    用好样片才能降低风险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综艺节目市场的炮灰现象未来也会一直存在。而制作公司为了降低自身风险,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性投入。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节目制作公司应当充分利用好样片,前期先完成广告招商,随后再按部就班地进行后续的节目制作。彭侃认为,节目制作公司若要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关键还要靠资源整合能力的不断累积。

          “以现阶段某卫视正在播出的综艺节目为例,原本前期已经拿到广告主的冠名意向,但是由于播出后的嘉宾阵容并非此前承诺的那样,最终导致广告主的撤资。”彭侃强调,在现阶段国内综艺节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节目制作公司之间拼的就是综合实力,其中既包括资本运作、广告招商、节目创意、制作团队的能力,也包括明星资源、营销传播的能力。

          除此之外,毕小超强调:“如今国内不论卫视还是节目制作公司,都对海外综艺节目模式的依赖过大,只有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才能让炮灰现象降到最低。”